查看原文
其他

黄则和董事长辞世!系第二代传承人

厦门日报社 / 厦门日报 2023-12-25


昨日

《厦门日报》上的一则讣告

引起许多市民注意

厦门市黄则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

黄荣华

于10月7日辞世

享年72岁



黄荣华

出生于1951年

是“黄则和”创始人黄则和的儿子

也是该品牌的第二代传承人

曾任厦门老字号协会首届会长、

厦门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等职


黄荣华,资料图


黄荣华掌舵“黄则和”期间,通过在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园办厂、开设社区店、从事早餐工程、研发特色伴手礼等一系列“大踏步”动作,推动企业强筋壮骨,不断擦亮“黄则和”这块金字招牌。他的创新与果敢,让许多人津津乐道;他带领团队制作和研发的产品,至今仍是厦门人心中温暖的记忆。




对于黄荣华去世的消息,许多网友表示十分突然,纷纷表达怀念之情。



下面一起认识下这位老人



紧跟潮流

市场上受欢迎的东西

他都学着去做


“看到餐厅有卖月饼

他眼前一亮,凑上去……”

今天,黄世伟和厦门日报记者

谈起有关父亲的点滴



他说,父亲生病期间,父子俩曾到医院附近的茶餐厅吃午饭。饭后,黄荣华瞥到月饼,精神头立马起来了;临走时,还带了一张月饼宣传单。一个小细节,将黄世伟的回忆拉到更久之前——父亲每次外出参展交流,总会抱着厚厚一摞资料回来。“市场上什么受欢迎,他都会学着做。”黄世伟说。


为什么要紧跟潮流?

有件事对黄荣华的触动很大



为了方便卫生,“黄则和”用一次性杯子替代碗盛装汤品。额外收费的杯子,引发了消费者的投诉:“这是暴利……”“你是老字号啊,怎么能卖这么贵?”


“其实我们比麦当劳、肯德基便宜多了。可见老字号在很多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便宜的代表。”黄荣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,随着时代发展,如果“黄则和”按原来的老路走下去,只会让人感到档次越来越低,老字号不能再“倚老卖老”了,必须寻求创新、突破。


“黄则和”门店内供应食物多样,资料图,许秋珩 摄


往后数十年

黄荣华常常外出考察学习



日本的面包店出名,他就去“探店”,了解他们的经营方式;上海有月饼展,他就带着自己的产品去,把别人的长处学回来……“父亲一直是思维活跃的人。”黄世伟说,今年,他寻觅到了一个优秀的视频运营团队,打算试水短视频平台,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。


于是,今年7月

在“厦门黄则和”的抖音号上

从不逛淘宝、也不怎么刷手机的黄荣华

开始对着镜头侃侃而谈

向观众介绍品牌历史、拳头产品



“他答应我们,先试着做几个月(短视频)的。没想到,越做越有兴趣。”黄世伟说,遗憾的是,这些短视频,成了黄荣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影像。




敢于尝试

从加盟店到建厂

他迈出改革“大踏步”


2001年,第一家“黄则和”连锁加盟店开业,花生汤的香味从老市区一路飘进新社区;2003年,“黄则和”实现改制,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;2007年,“黄则和”挥师同安办厂,用机械化、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、拓展市场……



“大家看到的是‘黄则和’的不断创新和成绩。鲜为人知的是,黄荣华一直在大胆试错。”厦门老字号协会新一届荣誉会长杨毅总结说,敢于试错、勇于创新,是黄荣华擦亮“黄则和”这块招牌的底气,更是品牌屹立至今、从一众老字号中脱颖而出的原因。



黄世伟回忆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

父亲挑起重担

负责“黄则和”的经营工作



“他举债装修,把店面从上到下、一共三楼,全翻新了。”黄世伟说,尽管这笔装修费用不菲,尽管许多亲戚朋友质疑,但装修后的环境的确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习惯,也进一步拉动了消费,父亲的举动,实在“太有魄力”。


老字号的迁址扩建

在当时也堪称“新鲜”



2007年,“黄则和”位于同安的食品工业园完工。黄荣华给自己加压——“建厂一次性投入上千万元,还得考虑员工的食宿、班车接送……”黄世伟说。这背后,是黄荣华为企业发展的谋篇布局——得益于工厂建设和产能提升, “黄则和”从一家小小花生汤店,蜕变成为一家拥有上百家加盟店、食品种类上百种的加工企业。


21世纪初

“肯德基”“麦当劳”“奇肯帝”

等洋快餐进军厦门市场

给“黄则和”带来不小的冲击与挑战

黄荣华将这样的竞争视作“好事”

他分析学习洋快餐的长处

着手制定生产销售快餐的规范



据《厦门日报》报道,2000年,“黄则和”花生汤店在保留老店经营风格的同时,另辟新店做起了意大利比萨饼,并起名“麦客隆”,首开厦门传统餐饮“老字号”进军“洋快餐”的先河。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后,黄荣华花重金请来了一位精通烹制比萨饼的意大利留学生,学习制作比萨饼技术,又投资数十万元装修店面,购置设备。为参与市场竞争,“麦客隆”首先在价格上做文章,降低比萨饼售价。此外,增加花色品种,推出了牛排、猪排、鸡排等铁板系列。


尝试

意味着要承担风险



黄世伟介绍,2000年,“黄则和”进军安徽马鞍山市场,在当地销售小吃。然而,9个月后铩羽而归,亏损了几百万元。“父亲有大格局。”黄世伟印象中,面对颓势,黄荣华会及时叫停止损,就算亏钱,他也少有抱怨,顶多说一句“就当打牌输掉了”。黄世伟说,父亲的眼光和勇气,让“黄则和”跟上了时代节奏,享受到了时代红利。


黄荣华,其家人供图



悉心守护

用心培育品牌

推动老字号做大做强


“黄则和”始创于1945年。“爷爷用自己的名字做招牌,将名誉作为做生意的担保,父亲接棒后,也十分用心地守护着它。”黄世伟介绍。


黄则和共有五个儿子

黄荣华排行老三



黄世伟听家中亲戚们说,挑选“黄则和”接班人时,爷爷甚是严格,一种手艺只有反复练习、达到他的要求后,才能继续学习下一种,“父亲最终坚持下来,得到了爷爷的认可。”黄世伟说,此后,黄荣华放弃了原本从事的木匠活儿,将人生剩下的时间都献给了“黄则和”。


“八十年代,店里最忙碌的时候,父亲干脆以店为家,晚上就抱着我睡在操作台上……”对于黄荣华和“黄则和”的故事,黄世伟如数家珍:花生汤每次涨价,哪怕只涨1元,黄荣华都要咨询许多人的意见,通盘考虑市场情况,生怕坏了牌子;说起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,他脸一板,立刻变得严肃认真起来……


“一个商号就是一棵小树,需要用心慢慢培育。”这是黄荣华常挂在嘴边的话,他说,牌子是从谨慎中走出来的,做东西给人吃的企业更应如此。杨毅回忆说,一次,“黄则和”组织消费抽奖活动,由于是中山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,黄荣华甚至专门找到相关部门咨询规定政策,还邀请了法律顾问。


不久前

杨毅前往医院探望黄荣华



杨毅回忆道:“他仍惦念着老字号协会的发展,握着我的手,摘掉呼吸面罩,对我说‘协会做得很好,要继续帮助厦门老字号创建品牌。’”


在《回忆黄荣华会长二、三事》中,杨毅写道:“他的离去,意味着厦门失去了一个标志性的老人,我们失去了一个良师益友,这是厦门老字号协会的损失……我们一定会继承黄老先生的遗志,凝聚老字号品牌企业,把厦门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好。”




【名片】黄则和


“黄则和”始创于1945年,早期由手工作坊经营,后总部落址于中山路22号。从1956年至2003年,黄则和花生汤店的身份几经变更,从公私合营转为国营,再转为家族承包租赁经营。2003年,“黄则和”实现改制,国有资产全部转让给企业经营者和员工,成为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。


如今的“黄则和”已成为厦门城市的一张名片,在海内外华侨中享有很高声誉。企业也于1991年获得国内首批“中华老字号”称号。



黄荣华先生

一路走好!



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
记者:罗子泓 综合厦门日报、海西晨报、厦门黄则和

编辑:林聿晶 施璐玮 审核:曾欣悦

厦门日报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



突然火了!狂卖几十万单!已有人“中毒”,医生紧急提醒……

重要通知!今晚下调!

超1600人死亡!外交部发布重要提醒!


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▼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